新华社合肥9月11日电 题:华佗故里:科技赋能中医药发展
新华社记者郭晨、汪海月
初秋时节,在华佗的故里——安徽省亳州市,一个中医药养生文化集市成为当地居民夜晚休闲和养生体验的热门去处。市民在这里品尝中药茶饮,体验针灸理疗,向中医名家问诊,沉浸式体验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
夜市中,一台中医体质辨识仪前排起了长队,大家都在期待“问诊”这位“智能中医”。
“该仪器通过模拟中医号脉手法,在手腕、脚踝等多处穴位采集身体数据,经由智能软件分析,可迅速生成一份详细的中医体质分析报告,为市民提供科学、实用的身体状况参考。”亳州市中医院医生邓君梅说。
在亳州养生会客厅内,一台“中医AI舌诊仪”同样引人注目。该设备通过拍摄问诊者的舌头和面部照片,结合身体数据录入与语音信息,模拟中医诊疗中的“望、闻、问、切”,快速提供健康建议。
“该设备整合了近百位中医名家的诊疗经验,并接入人工智能大模型,模拟中医专家面诊。”亳州养生会客厅工作人员章帅介绍,该设备可对五百余种健康状态进行判断,既能为市民提供健康建议,也可为医生提供AI辅助诊断服务。
安徽省针灸医院院长董昌武说,“中医AI舌诊仪”利用大数据方式,根据中医诊断原理,智能化处理中医相关诊断要素,快速辨识个人的中医体质及健康状态,为传统中医诊断提供了辅助。
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部署大模型系统,并创新构建了“数字人+AI小程序”服务体系;在江苏无锡市中医医院,集合传统中医与现代人工智能技术的机器人开始服务患者问诊;热敏灸机器人、中医四诊仪、3D足测仪等,亮相江西南昌一个中医夜市。……一个个“智能中医”在中国多地悄然上岗。
近年来,科技赋能的作用不仅体现在中医诊断领域,也体现在中药生产中。
记者在亳州市华佗国药股份有限公司的厂区车间内看到,大型中药材提取设备正有条不紊地运转,工作人员只需将相关参数输入智能控制系统,几乎所有生产环节均可自动化运行。
“将‘文火慢煎’的古法转化为精准控温,以现代科技为中医经典名方赋能,是产出高质量中药的关键保障。”华佗国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郭德峰介绍说。
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线可以避免因人工控制设备导致提取过程中稳定性不足等问题。“我们的核心产品‘救心丸’依然沿用华佗古方,但中药材的有效成分却由全智能数控设备精准萃取,能制成更优质的产品。”
据亳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王浩介绍,作为中国重要的中药产业基地之一,该市建成医药类智能工厂4个、数字化车间11个,并成立数字化转型示范园区,打造园区现代中医药工业互联网平台等。
在全世界规模最大、品种最多的中药材交易中心——中国亳州中药材专业市场内,2800多种中药材每天在此交易,其中高品质的中药材原料始终是海内外客商竞相追逐的“香饽饽”。
“优质的中药材原料核心在于优质的种子种苗繁育、标准化种植,这必须依赖科技赋能。”亳州兴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组培中心质控研发部主管周雪娟说。
她介绍,公司的育苗垂直农场项目场景颇具科幻感,数座小型“摩天轮”立体式种植架缓缓转动,承载着数十种种苗,“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应用,让我们的种苗繁育水平再上新台阶。”
日前于亳州开幕的2025国际(亳州)中医药博览会上免息配资开户,“科技赋能”成为与会专家讨论的高频词。专家们认为,只有紧跟科技创新带来的产业变革,才能将科技赋能转化为传统中医药迈向新发展的重要机遇。
金鑫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